大家好!今天珍珍想向大家介绍一个建筑学名词“建筑事件”(architectural event)。对于建筑学生来说,只有TA理解了什么是建筑事件和瞬间(moment),才算是入了建筑的门。然而这个概念特别抽象,在个人真正理解以前,不管是读什么书还是听什么大师的讲座都不能让人一下就明白(个别天才除外)。它似乎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概念。因此,我们就浅尝辄止,顺便看看几座博物馆的设计。
什么是建筑事件(Architectural Event)
建筑事件是规划好的一系列建筑使用者的对美好瞬间的体验。
我之前写的几篇文章里都有提及建筑瞬间(architectural moment)。
举一个例子,游客第一次参观万神庙,抬头一看,房顶上有一个洞!房顶上的洞,就是一个建筑瞬间。而游客发现这个洞是一个建筑事件。大家纷纷抬头打量房顶上的洞,继而观察由洞透过的光投射到的部分,神圣之感油然而生。这是建筑事件。这不是意外,这是建筑设计者设计好的。
就像之前写的设计出来的“随波逐流”,建筑师是像电影导演和编剧一样,要规划好各个场景,每个场景都会有什么人会做什么。至于场景的顺序,这却不是一定的。就如博物馆、美术馆会按一定的顺序策展,但是观众并不一定按策展人的设计观展。
建筑设计的本质不是形态与功能的结合或矛盾,而是对建筑事件的预演。建筑空间里的人要做什么,甚至是什么情绪,怎么从一个空间转换到另一个空间,建筑师其实是设计装下这些活动的空间。
盗梦空间分镜图 credit:Gabriel Hard
柏林旧博物馆(Altes Museum)
我本人虽然并不太喜欢新古典主义建筑(关于新古典主义建筑复习请看珍珍建史|美国联邦办公空间的建筑设计——新古典主义与粗野主义建筑),但是钟爱柏林旧博物馆(Altes Museum)。它是由普鲁士建筑师卡尔·弗里德里希·申克尔(Karl Friedrich Schenkel)设计的柏林博物馆岛上最老的一家博物馆。它于1830年建成,后来经过战争和岁月的摧残,又按照原来的设计方案重新修整。
外观 credit: Altes Museum
既然是新古典主义建筑,申克尔就按古希腊、古罗马建筑的制式设计,还把万神庙的空间复刻了一下。中间的圆厅就是照万神庙的样子建的,本意是用来展出最重要的艺术藏品。
圆厅穹顶 credit: Google
圆厅 credit: Altes Museum
下面我们从游客的视角描述:
从建筑的正面一看,就知道大门在哪儿。上几级台阶,穿过柱廊,打开柱子之间的玻璃门(原来是没有玻璃的)。进去以后,疑惑就来了,看见了通往2楼的楼梯,却不见楼梯的起点。大楼梯之中不远处有个门,那就大步径直走吧。再进一个门。天啊!这里竟然是一个像万神庙一样的圆厅。穹顶正中有个圆形天窗。没想到从这么低矮的空间能进到这么宏大的地方!
停!其实刚刚在进入圆厅之前,你没有向左右看。左右两边便是我们要找的大楼梯的起点。这个楼梯不但不陡,而且足够宽大。我们可以慢慢享受这个爬楼梯的过程。楼梯一转弯,就能发现自己在刚才看到的楼梯上。一到达2楼,不管你左转还是右转,在转身的时候,向刚才来的方向望去。能看到外面的柱子!人在室内,却与室外有了视觉上的连接。楼梯的发现和爬楼梯,都是值得的!
2楼平台 credit: Google
申克尔绘图 credit: Altes Museum
剩下的空间可以按部就班地走一走,看一看展览。对游客来说,看到这些就够了。
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(the Solomon R. Guggenheim Museum)
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是一座望向中央公园的地标建筑。它是由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弗兰克·劳埃德·赖特(Frank Lloyd Wright)生前设计,后来花了些时间,1959年才建成。它的建筑主体是一个螺旋上升的空间。其实也是个圆厅,但是它却变相地强迫游客随着螺旋上升的坡道,一边爬坡,一边看艺术品。这个螺旋上升的坡道与梵蒂冈博物馆的大旋转楼梯,如出一辙。虽然赖特的创意灵感并不来源于此。
梵蒂冈博物馆的旋转楼梯 credit:colin via Wikicommons
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 credit: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
该博物馆从远处看,你不好发现入口在哪里。等走近一些,你才会随着人流找到。进入这个小门,是一个压抑的空间。买了票,向前走才有一个大大的空间映入眼帘。向上看,有一个大的玻璃穹顶。面前有个艺术感十足的坡道起点正迎接着。我们就顺着坡道向上。坡道一边的墙上有各种艺术品,可以一边看,一边爬。另一侧的中心空间,有时会有特别的艺术品展出,即使没有,看看别人上下坡,也是好的。
Installation view Maurizio Cattelan, Photo by David Heald
我不太喜欢去这里看展,除非是我喜欢的展览。原因是我不喜欢没看什么艺术品,却像爬山一样累(6层高,3%的连续坡道)的体验。
但是不得不说